附中精神的展現

回首頁

文/紀俊臣校友演講內容側記
  紀俊臣是就讀附中一六○班,民國五十七年畢業,這次演講以附中精神為幹,從親身體驗說明紀俊臣校友求學及工作上的體認為節,達貫一氣。
  首次他以附中校訓「人道、健康 、科學、民主、愛國」為開場白,接著強調附中班級聯貫性的傳統。他表示,在他就讀高三時附中由省立改為國立,因此有人提議班級改成甲、乙、丙……代替,但當時不僅在學學生反對,就連畢業的校友也堅決不贊成,因為班級代號代表三年共處的情誼,具有精神上意義,而且有一脈相承的連續性,因此不容擅改。所以眾議力求保存下,班號得以連續至今。
  附中精神在班級的連貫性下,可看出附中精神包含著連貫性、發展性,紀俊臣表示,這是一種精神、努力的連貫,紀校友舉了三個同班同學為例,來說明這種連貫。紀校友表示,一六○班在今年年初的一次聚會中獲知,目前已有十九位拿到博士學位,其中兩位,在高中畢業時都沒有考取大學,一位先服役,退伍後唸完台北工專,在家中自設的眼鏡公司服務,在工作中因感專業知識之不足,因而花了七年的時間,拿到了我國第一個光學博士的學位,現在長庚醫院服務。另一位也因當年未考上大學的激勵在美拿到藥學博士的學位。更令人感受到努力的連貫性的是,一位同學已近不惑之年,決定在今年八月份到美,預計以四年時間唸完醫學博士的學位。
  在讀書的過程中,紀校友強調,「危機做法」的不適當。他表示,在前天一項「北市高中中程計劃審議會」中,他想到北一女、建中的學生由高一補習到高三,那麼即使編列再多的預算,增加設備,也是徒然。因此 ,紀校友認為,做一個學生應充分利用學校設備,在正常的學校下,建立信心,自己創造自己的前途。從不參加補習的紀校友認為,附中精神,基本上是一種使命感,責任感,是一種盡其在我的表現。而為了要達到這種境界,就必須在日常中多學習,而千萬不要像一些同學到大考來臨前,帶著棉被到學校苦讀,甚至住在學校這種「危機做法」。
  至於在日常中學習,紀校友表示 ,附中精神在於,遇到挫折不怕難, 再苦也奮鬥,為自己創造歷史的耐力 。紀校友強調,要多利用學校的圖書館,參加社團,來充實多方面的知識與「幾把刷子」的才能,與增加學習機會,他表示,在他大三時參加高普考,其中有些專業性的題目,剛好是他在平常的學習中有瞭解而能答的很順利。紀校友同時勉勵高一新生多嘗試接觸雜誌,他表示,雜誌的內容較為深入,多閱讀可培養思考能力,而且可建立一些觀念,使自已在未來應用時,很快進入情況。他以自己為例 ,他在廣告公司擔任企畫工作時,一些術語、觀念能夠很熟悉、迅速的進入工作情況,都得拜以往參加社團的實務工作及日常多學習思考所賜。紀校友並特別強調在思考及觀念建立過程中,這「思考過程」及「觀念建立途徑」的經驗留存,對日後個人、社會,都是極重要的貢獻力量。
  在附中三年從未蹺過課、做過弊的紀俊臣校友,他深深感受到附中體育設施、工藝設施的完備,這些都給附中學子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而在這環境下,附中人同學間的情誼特別濃厚、持久。他說,在附中,能培養團結的觀念,同學間在畢業後仍能維持篤深的友誼,且很多成為日後工作上的好伙伴,而且不因高中時的不夠熟悉,而影響到日後的情誼,當在異國工作上有困難時,忽得一附中人的幫助,而且是無條件、亳不保留的熱心,那種價值,正是附中精神之所繫。
  時間:中華民國七十六年九月二十三日(星期三)
  地點:師大附中中興堂(資料來源:附友季刊第十期P.62~63)

回首頁
回到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