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中學生特質

回首頁

壹、前言
  對絕大多數的附子而言,附中的生活是生命中相當精彩動人的部分,而「附中人」的身分更是一種值得跨示的光榮標記。五十多年來,附中人每天都在建構附堡,用心堆砌牆磚、盡力雕鏤城垛,以打造這個理想堅實又獨一無二的城堡。學校的政策、師長的教誨、自己的感觸、他人的言論都嵌進了這城堡的一分一寸,影響著它的面貌,附堡卻始終以昂揚恢宏的氣度,包容著一代代的年少輕狂,使附子們溫暖茁壯,自由發展,成為一塊臥虎藏龍的祥地。
  隨著時代、環境和人事的遷變,一所學校的校風傳承極不容易,傳統容易形成,也容易消褪,一種特質或精神希望能毫無偏差地延續,要靠後繼者不繼的自覺體認及龐大的行動力量。長久以來,附中人普遍存有這種歷史性的認感,從進入附中的日子開始,便在此種認同及期許中成長,逐漸形塑出附中人特有的風格。「附中」是一個眾所皆知的名詞,也是一個特殊的形容詞,更是一個活潑的動詞,「你這個人很附中喔!」這一句簡略卻不失精要的話,確實也頗能概括出附中人的特質,但是要明確細說附子的特質,單憑一些口號、訓詞,或標榜某些特定代表性人物,甚或是特殊事件的陳述,都不免流於主觀空疏,更何況在不同的時空背景及不同觀察角度的影響下,自然會有不同的價值判斷,因此,我們憑藉多方相關文字資料的研讀,及訪談實錄與問卷統計的分析,以絕大多數附中人長期存有的歷史認同及自我期許為經,再將普遍社會大眾對附中學生的感知印象為緯,儘可能客觀周延,作要點式的歸納說明。
貳、敘論
一、自主自信 自由開放
  從建校至今,附中給人最深刻的印象就是「自由開放」的校風,這也是所有附子最驕傲的一種傳統,而此種傳統風氣的形成,早期校長的開明作風及思想先進的老師們,實為重要關鍵。整體而言,在自由開放的基調下,在自由開放的期調下,附中的教育不是求其劃一,也不強調任何標準模式,相較於一般學校訓練大家「求同」,在附中卻是每班有每班的特點,每個老師有其獨樹一格的為人行事作風,甚至學生也期許自己和別人不一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風格特色。可貴的是在這種「求異不求同」的風氣中,大家卻能自然而然,無需矯飾地包容彼此的差異性,校園內仍能維持著理性和諧的互動,顯現出多元性價值社會的蓬勃朝氣和活力。當然,附中的自由開放,從不顯現在放縱學生上,它使學生在應有的紀律之外,不會有太多的限制與壓力,師長們習慣以尊重寬容的態度來對待學生,容忍學生一時的調皮搗蛋,儘量縮短和學生的距離,給學生空間,讓他們放手去做,所以,附中的學生比較容易發揮所長,更勇於表現自己。
  由於附中的自由開放環境並不刻意抑制學生的學習及發展方向,學生的自主性自然增強,透過學生自治組織:學生會、社聯會及畢聯會,校園中許多的重要活動都是由學生發起,從策劃到實施,大都由學生們主導,師長與行政單位只是退居協助立場來配合,舉凡學生自治會長的選舉、社團成果發表會、校慶活動、畢業舞會及畢業典禮等,都是由學生自主辦理,而各社團的自由蓬勃發展,也等著有心人一展長才。因為擁有這樣的環境,許多附中學生找到了表現自我的空間與勇氣,在辦理活動的洗禮下,學生的確能從中受益與成長,實際的辦事能力不斷加強,自信心也隨之提昇。過人的自信,讓附中人敢於大膽追逐自己的夢想,更激發出自我學習思考的能力,開拓成一種獨立自主的人生態度。
  附中的自由校風,使學生的行為表現顯得活潑大方、豪放不羈;開放的教育理念,既拓展了學習的視野,也開闊了附子的胸襟氣度。自主、自信的心態,使附中人不輕易付出崇拜,因為他們每個人都自覺值得被崇拜;也使附子勇於突破、開創,敢於對不合理、不能認同的事提出批判,甚且抗爭。他們理直氣壯,卻不失理性、自制;他們有接受失敗及錯誤的豁達,收放之間有魄力拿捏。正因如此,附中人那種開朗、自持、進取、灑脫坦蕩、不扭捏作態的格調,也為自己贏得「狂傲」之名。
  附中一貫的自由開放,提供學生快速成長的環境,讓附中人在人際互動與治事磨練中形成穩定的基底,培養出明顯而突出的人格特質。普遍而言,附中人顯得獨特而早熟,很有主見但也不難溝通,思慮靈活且勇於任事,表達感覺時很直率,只要一群附中人在一起,很容易看出是同一族群。「附中人就有那股味道,神神的,跩跩的,有點調皮,但不討厭,大過不犯,小錯不斷,功課不見得最好,但聰明表露無遺……」附中人並不完美,卻很活、很有吸引力,即使當他們收斂鋒芒時,卻絕不代表自我意識的淪喪,那極可能是另一個昂揚輝煌前的自制自勵。
  自由開放,是民主的風尚,也是健康的人格,它不僅提供附中一條寬大平坦的道路,也成就了附中人傲人的自主力和迷人的自信心。
二、能K能玩 能擔大任
  「能K能玩」是最典型的附中口號,也是附中人最希望給人的印象。狹義的K與玩僅指「用功讀書」和「娛樂」;廣義的K與玩,則指學識的充實和健康的休閒,它的範圍超過課業和享樂,必須識見才藝、身心五育能夠兼籌並蓄,才是最高目標。持平而論,民國六十年代前的附子較能彰顯它的全面價值。
  當時的學生普遍會自動唸書,他們知道讀書升學的重要,可是卻不會把全部的心力拘泥在課本上,求知的觸角廣泛自由地伸向外界,展示自我學習的企圖心相當旺盛,曾經,一本展示新思潮、高程度的校刊,必須印製八千本才能供應所有熱切期盼的本校及友校的讀者群。
  在早期「領袖教育」觀念的薰陶下,附子向來喜歡扮演引領群眾的角色,他們有自覺應該要比一般人厲害些,即使玩也要玩得比別人出色,他們打球、踢球、繪畫、下棋、打橋牌……都玩出耀眼的成果,寫下光榮征戰的傑出記錄。此時附子所表現的活潑、機敏、讀書不呆板與獨立思考的特質,確實配稱「允文允武」的典範。而這些附中人到了新的環境裏,很自然的都成為其間的活躍人物,以能者的形象擔當大任:大專班代表、社團負責人、課外活動籌辦者,多為附中青年;全美中國留學生聯誼會的領導者、中國國民黨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海外知識青年代表,是我附中校友。在保守的年代中,附中人以實力成功地戴上能者的桂冠,不但K得好、玩得精,還能K在與玩之中,培育出高人一等的格調和氣質。
  民國六十年代後,經濟快速發展,大環境變遷,社會由靜態趨於動態,單純趨於複雜,中等教育所扮演的角色也隨之改變,在經濟為先、升學掛帥的前提下,教育理想的空間遭到壓縮,一部分附中傳統風氣的流失,成為許多老附中人的鄉愁。實際上,此後的附中學生在氣質上大都保有和過去相同的活潑、自主,旺盛活動力與辦事能力仍普遍受到肯定,但「能K能玩」的特質卻似乎漸漸模糊而失衡:K只知課本,只為聯考;玩則耽溺於影視、嬉遊、舞會的聲色犬馬;或偏失地「K而不玩」、「只玩不K」。也許外在環境的誘因突然增多,也許是進入附中後一種志得意滿的鬆懈心理,也許反應著對聯考壓力的無奈或抗議。有鑑於此,校內的學生社團在校方鼓勵推動下,此後開始蓬勃發展,七十年代中期更達高峰,全校四十多個社團,在北市高中首屈一指。學校的吸引力,大半來自社團,學生在社團中發展興趣,彼此也因志同道合而相知相惜,玩社團佔了附中人生活很大的比例。「玩」是附中人對外的說法,所有非課業的外務一律稱之為「玩」,卻難得再有人玩得比他們更認真,幾乎一絲不苟地做自己有興趣的事,而唸書不單純為了升學,倒多一點是為了興趣。附中人在社團活動所表現的積極、企圖心是極可觀的,活動中對於每一個工作環結,不管是內容的企劃、廠商的接洽或實際的運作等,都仔細估量並有效掌握,因而練就了附中人的辦事能力和溝通、應對的能力,可以獨當一面,是這些能力的附加價值。有時社務繁重的壓力不免使自己身心疲累,但為了社團的榮譽、社友的情誼,乃至人的尊嚴價值,最後總是放手一搏、勉力撐持,如此也造就出附中人特有不服輸的精神,愈是困難就愈要完成,充滿鬥志,渾身是是勁。
  正因為對社團、外務灌注太多的精力,太過於投入,附中人在課業上的力量就被削弱了,但在附中人的心裡,普遍認為學業成績從來不是唯一且必須的選擇,「我可以,只是不做罷了!」「本來就應該以走出自己特色為主要目標吧!若只單純以學業表現來一較高下,那附中的視野未免太狹隘了吧!」在此想法下,附子在課外比賽仍多優秀表現,活動能力依舊搶眼,升學率仍維持不錯的數字。師長們大都本著尊重的立場來看待附子的選擇,即使有些惋惜附子在升學課業上顯得高能力而「中」成就,但也始終相信他們能在未來的志業發展上,在不同的領域中,脫穎而出,一展長才,擔當大任。
三、求新求變 力求超越
  「世界總在變化,附中人能適應變化,對變化有所幫助。」附中第四任校長許伯超,在卸任退休後的一次訪談結語中,道出了附中人最精采處。
  從創校伊始,校長及老師便已有共識共同努力「建立一個新附中」,在此前提下,校方充分利用附中身為師大的附屬實驗學校的身分,創建了許多「不太一樣」的措施,如:三十九年時「流水式」班號制、「搖籃曲」校歌的訂定,「體育處」實施「體育分組教學」,成立「校友會」,進行「四二制實驗班」,施行「條件入學法」;四十一年時「人道、健康、科學、民主、愛國」校訓的訂立……。整體而言,在威權體制、加強控制的時代環境中,附中的「新政」,使校園內仍維持自由風氣,並促進學生對學校的認同,儘可能提供一個讓學生們「做該做的事,不培養奴才」的發展空間。而在社會漸行開放的七十年代,附中的教育措施在全國高中界尤多創舉:七十一學年招收全國第一位跳級生楊柏因;七十二年由美術老師作「色彩喜惡」調查後,共同設計校服十二套,供學生票選;七十四年首創校園迷你馬拉松賽;七十五年教官室主動函請教育部軍訓處准予本校廢除軍訓服;七十六年一月,放寬學生頭髮標準,男生西裝頭、女生不燙齊肩;十二月底,舉行首度全校「普選」,選出班聯會主席六一八班黃哲民(第一主席)、六七O班馬克忠(第二主席)。長久以來,附中教育在變革創新的表現上常居於領先的地位,影響所及,使附中學生獲得良好的示範與啟發。
  附中向來就不是一個發揮馴訓功能的刻板教化之所,相反的,附中的自由開放精神,反而孕育了一個活力社會所必須的異議文化與創新氛圍,因此,附中學生普遍都較靈活、較有主見,不太服從權威,對事理的批判性亦強,也較有勇氣抛開傳統束縛的限制,能在不同的世代中走出全新的風格,引領新的風潮。「求新求變,力求超越」,創造力與挑戰精神的延續,不就是附中文化另一形式的傳承嗎?
  七十年代解嚴前的附中,訓導活動大都由學校安排,學生被動參與,由於形式漸流於固定僵化,大大減低學生參與的熱情,主辦單位則是事倍功半,忙得人仰馬翻,結果得不償失。近年來,訓導活動在辦理時,主客異位,放手讓學生自治組織(學生會、畢聯會、社聯會)來主辦擔網,師長則從旁協助輔導,這種改變不僅未使訓導活動功能減失,反而因為學生的靈活創意而提昇活動的水準,也找回學生參與的興致,例如每年由學生會、社聯會共同籌劃的迎新晚會、教師節敬師活動、天韻獎歌唱大賽,以及配合校慶各項的動、靜態活動等,都展現出附中學生優越的治事能力及活潑的創造力。而由高三學生所組織的畢聯會,經過三年的洗禮,畢業在即,其創新突破的意念及作為則更顯強烈,其開風氣之先的活動如畢業書包及戰袍、創意嘉年華--高三最後一次升旗、畢業舞會、創意畢典等。
四、團結愛校 熱情無限
  附中人對學校高度認同,對自己所屬的團體有高度向心力,對學弟妹更願意付出心力來培植,即使對學校作痛切的批評時,那也是由於愛之深,而出自真心誠意的諍言,舉凡一切,都有著濃厚的情感。
  相較於他校,附中人的熱情通常是恣意的,不含蓄的,「你們學校的人只要聽到附中就會喜形於色,大膽的說出自己是附中的」、「像我們頂多聊幾句過去在學校共同的記憶,不像附中的一提來就整個人亢奮起來!」。附中人的愛唱校歌不但名聞遐邇,還上過報。一群畢業已久的老校友聚在一起的第一件事是先高唱「搖籃曲」;而一堆附中人段考後去唱個KTV,也要點首校歌來過過癮;甚至和別校聯誼或參加團隊競賽,也要在結束時引吭高歌一番,這天才算功德圓滿。附中人的戀校情結和愛唱校歌的瘋狂程度,早已被外人譏為「變態心理」,他們卻也欣然領受,不以為忤。而附中人為不合理而抗爭所顯現的團結力量,是相當可觀的:三十八年學生自治會主席黃永祥因同學與鐵路警察衝突而欲發起罷課遊行,後經訓導主任張守仁勸阻,改由張主任率同學生代表多人前往鐵路局抗議與溝通,在對方表達歉意並保證不再重蹈此錯誤後,才平息眾怒。六十一年因福利社便當要加價而和班聯會談不攏,於是班聯會發起學生罷吃的扺制行動,當時下課後,原本門庭若市的福利社一下子變成空無一人,如此經過一週後,老板氣惱得將經營十多年的福利社打點好,忿而離校。六十七年中美斷交,熱情的附中人,在班聯會的號召下,十二月十九日共同以鮮血染製成兩面國旗,一面呈獻給總統經國先生,表達附中人的愛國赤誠;另一面則留置於校內,以茲誌念。 
  附中人之所以會形成如此的鮮明特質,除了因為在附中校園內,大家一起讀書、一起玩樂,從早到晚共同生活;同社團的人在一起努力共事,一起堅持所愛;同班的人在一起爭取榮譽,一起搶佔球場,就這樣培養出一份同志的情感,而「流水式班號制」的設計,更強化了學生對學校的情感,讓每一個附中人都可以在學校永恆生命的長河裡找到自己的座標,因此即使在畢業離開校園後,偶爾在各種場合遇知同為附中人時,且不論年紀大小,身分高低,在報上彼此的班號後,便自然地以「學長姐、學弟妹」熱情相待。
  有人認為附中提供很大的空間,讓學生磨鍊一種懂得和人溝通協調、心胸開闊的特質,如果拿這點和建中的學生相較,則是一個優秀的團體對比一群資賦優異的個人。但不諱言附中人至今還是對建中存有強烈的競爭心理,雖然在聯考成績上附中長期落後(註:早期附中並無此現象,四十三年舉行北市高中聯招後才漸漸明顯),但附中人卻自傲於建中人不及自己團結、活潑、有創意的特色,每當兩校人馬在各種競賽場合相遇,附中人團結愛校的活力熱情便展現無遺,絕大多數附中人願承認自己有所謂的「老二情結」,但在上有建中北一女的事實情況下,附中人願意用最大的熱情來擁抱附中。
  開朗大方、敢秀愛現的附中學生,最能充分地展現年輕人的熱情活力,因此,自七十二年起,受教育部及救國團的委託,負責接待新加坡交流學生。每年十一月左右,校方即正式對全校學生公告,從中選擇適當的學生負責接待工作。由於附中學生活潑大方,接待熱情真誠,一週的時間下來,雙方情誼往往濃得化不開,成為日後的知交好友。同樣的,負責接待的同學在第二年暑假,也受邀到新加坡作交流學生。這種最基層的學生交流互訪,讓雙方最直接地體會不同的文化,不啻為國家作了最成功的國民外交,此任務直到民國九十年,才在友校的堅持下而改為各校輪流辦理。八十九年由美國主辦的「二十一世紀青少年領袖代表會議」,台灣首次受邀參加,與來自世界各地三十七國兩百五十餘名資優青少年進行交流,經過嚴格篩選出的四名學生代表,附中學生便佔了兩位(九七二班劉仙淑、九六八班洪琬鈞)。附中學生的優秀表現使自己獲得了更多與國內外友校交流互訪的機會,國外各大學也樂意開放名額招收附中學生入學。每當國慶日時,附中學生經常獲選為接待服務人員或長期擔任國歌領唱的任務;八十九年陳總統就職大典,亦榮任接待工作。而來自國外的政要、貴賓欲參訪國內高中教育時,必定會安排到附中,甚至將附中簡介攜回該國,以供學習參考。附中能受到各界如此重視,實在是理所當然的了。
  清華大學社會研究所教授王俊秀,在八十九年三月和六月針對全台灣一百多所大專院校進行「校園文化」調查,分就「校訓」、「人標」、「地標」、「事標」與「鐘聲標」進行整理分析,以了解各校有什麼校園儀式、活動或節慶能讓學生引以為傲?有什麼能讓學生炫耀的校園地標?學校又有什麼老師、校友,足以成為學生們學習的榜樣?更重要的是,師生能不能具體說出它的典故和內涵,成為校園文化的解說員。九十年一月十五日在中國時報刊載出統計資料及分析說明,附中校友會立即將它影印放大張貼於校史室前,上頭用粗黑大字寫著「我們一應俱全」、「附中HAS THEM ALL」,附中人熱情驕傲地展現出對附中的「校榮感」。是的,附中有親切平易的「校訓」,有無數傑出校友的「人標」,有廣闊開放、設備完善的校園「地標」,有眾多展現活潑創意、引領風潮的「事標」,有數十年不變、喚醒數萬附子共同記憶、迴盪校園中的號角「聲音標」。相較於各大專院校的校園文化,附中雖是高中,卻早已具大學風氣,擁有獨特且豐富的校園文化,這也難怪許多高中生活已達學生時代最高峰的附中人,進入大學後反而更加懷念附中了。
  附中校友會的力量是龐大的,光是在美國的組織便分布在紐約、舊金山、洛杉磯等處,國內組織的龐大可想而知。任何母校的重要活動,校友會都不落人後,舉凡校慶返校、高三升學輔導、學校幹部訓練、附中西樓保存計畫及復建工程等,校友會都提供很大的支援。校友們愛校的精神及回饋的熱情,實為在學附子樹立了良好的典範。能結合學校和校友會的力量,無怪乎「附堡」日益堅實壯大。
  附中真正的資產,不是宏偉高樓,不是良好的硬體設備,而是數萬熱情無限、團結愛校的附中人,附中因附子而富裕,附子因附中而溫暖。合唱的「搖籃曲」最是動聽,「親愛精誠」的附中人最是令人好奇羡慕。
  參、結語
  和其他任何一所學校一樣,附中也有優點和缺失。但是,附中堅持著五育均衡的教育理想,以及在台灣民主政治尚未萌芽之前,就已具雛型的開放式教育風格,則必定是絕無僅有的。在附中,傳統校風的傳承效果,驚人快速而又深入。利用新生訓練這短短的二、三天,學長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將附中的獨特風格一整籮筐的傾倒出來,使高一新生從頭到腳徹底淹沒。再經過不到半年的課堂教化和課外活動的薰陶,當身上的校服依然嶄新時,這些新鮮人臉上,已經很自然的泛著老附中人所有的明朗、自信。
  小將起飛,騎士奔騰,大將出征,數十年來不曾間斷。附堡歲月是身處其間每一個年輕生命的不朽傳奇,是附子們深切精彩的光榮印記。走出附堡,仗劍青年挾著壯志豪情,以卓越的眼光、健康的身心、靈活的思考一路披荆斬棘,要走出一條自己的路,尋找想望已久的榮耀冠冕。而在功成名就之後,附友們自會懷抱著感念之情,像所有學長姐一樣,終生關愛這助他成長,使他找到自我歸屬的美麗城堡--附中。

回首頁
回到頂端